555000jc线路检测中心免费注册
毕业答辩注意事项
发布日期:2008-05-21    访问量:

毕业答辩注意事项

1.1 毕业答辩意义

1.1.1 评价毕业设计(论文)的标准

答辩是评价毕业设计(论文)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手段。毕业设计(论文)的答辩中,答辩委员会对毕业设计(论文)中阐述不清楚、不详细、不确切、不完善之处提出问题,作者当场回答或略作准备之后作出回答。这样,可以进一步考察作者对所述的问题是否有广深的知识基础、创造性的见解、充分扎实的理由。作者可以在答辩中发挥自己平时所学专业知识,对专家的提问作出正确的回答。在答辩中可以进一步评价毕业设计(论文)的水平。考察毕业设计(论文)的优劣。具体应包括如下一些内空。(1)毕业设计(论文)是否采用最新科学理论;(2)毕业设计(论文)是否在学科理论研究上有新突破;能否解决国内外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;(3)毕业设计(论文)是否采用新观点、新材料、新方法;(4)毕业设计(论文)是否构造新的术语或概念;(5)毕业设计(论文)是否有独立的科学推论;(6)毕业设计(论文)是否有定量研究,量化程度如何。一般说来,毕业设计(论文)只要满足其中一二条,就可以称得上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。

1.1.2 答辩是一种有效的竞争形式

通过答辩,可以发现人才,可以推动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。每一次争论(辩论、答辩)的结果,都有一批优秀的毕业设计(论文)问世,每一次答辩、论争,都使科学技术向前跨进一步。

1.1.3 答辩是实现知识更新、提高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

据调查,一个人的知识只有10%是靠课堂教学给予的,90%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专业学习中获得的,这就要求大学生尽可能利用毕业设计(论文)的答辩来实现知识的更新、素质的提高。

1.1.4 答辩是毕业设计(论文)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过程

毕业设计(论文)在论点准确、新颖,论据真实确凿,论证周密和逻辑性等方面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。

大学生按照上面要求撰写出毕业设计(论文)。其质量如何,应该怎样修改、充实、提高,可以经过专家审阅、同行讨论、实践检验、答辩等方法去考察。其中答辩是较好方法之一。

答辩是毕业设计(论文)评价工作中的重要一环,也是大学生整个毕业设计环节重要组成部分,通过答辩可以发现毕业设计(论文)中论点、论据、论证三要素的正确与否,使毕业设计(论文)在答辩中经受考验,如需修改,应及时进行。因此,答辩是毕业设计(论文)进一步修改、充实、提高质量的过程,使毕业设计(论文)逐渐完善,达到公开发表的水平。

1.1.5 答辩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

素质培养和教育,既需要知识又需要能力。能力是掌握知识、应用知识的本领。语言表达是最常用、最方便的传递方式。因此,语言表达能力及演讲能力是衡量人才特别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标准。大学生应该努力培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,着重在表达的准确性、鲜明性和生动性上下功夫。

答辩对于大学生来说,是能力培养和再学习的重要环节。通过答辩,不仅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、演讲能力、思维能力、应变能力得到提高,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对整个毕业设计(论文)写作进行认真的总结。一方面,通过答辩,可以检验自己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及存在的问题。另一方面,还可针对专家对毕业设计(论文)所提到问题,作进一步的研究,求得纵深发展,取得更大的成绩。

1.2 毕业答辩的准备

大学生完成毕业设计(论文)后,把毕业设计(论文)说明书连同其他材料(包括提纲、图纸)装入文件袋中,送交有关专家或教师审阅。

应尽可能将封面、较为详细的摘要、目次页印制数份以便发给其他与会者。

答辩之前最好写个答辩提纲,字数在1500-2000字,认真准备好,介绍时不应照稿宣读,介绍的时间不超过20min;准备好有关的挂图和表格;认真试讲几次,把要讲的内容记牢。

装整齐,男生深色长裤、浅色短袖、系领带;女生着装应端庄、职业。

1.3 毕业答辩介绍程序

答辩者在答辩主持人示意可以开始答辩后,步履匀速而有力地走上讲台。在环顾会场后,挺胸抬头、声音洪亮、语速平稳地开始介绍。程序如下:

a 我叫×××,是×××教师指导的学生(或来自于×××单位。)

b 我的论文(或设计)的题目是“……”。

c 在这篇论文(设计)中,我(接下来将“摘要”内容复述一遍)。

d 下面我将分×个问题向各位专家(教师)作一介绍。(1)、(2)、(3)……(在介绍到曲线图时应首先描述纵、横坐标的意义,再介绍曲线变化的趋势、意义)。

e 综上所述,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1、2、3……

f 在本次论文(设计)中,我得到了教师×××、……的悉心指导,同时也得了×××、………的帮助,在此一并谢意。

g 我的介绍到此结束,谢谢大家。

另外,答辩时应着以立正姿势、注意力十分集中地听取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。答辩时要仔细推敲专家提出问题的要害,抓住问题的本质,根据平时的积累,满怀信心地回答。对于答不出的问题,要坦率承认,切莫不懂装懂,更不能强词夺理。对于超出范围的问题,可以作些解释说明,态度要诚恳温厚。